当前位置: 税务师 > 财税热点 >
章言该:消费弱势VS国外通胀传导压力2021中国物价怎么走?
来源:未知 编辑:税务师考试网 2020-11-20 17:27
  今年国内CPI同比,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回落。从1月高点5.4%,一路下降到10月的0.5%。如果不出意外,今年后面两个月,还有很大可能性降到0以下。伴随着CPI同比的下降,国内对物价讨论的焦点,也从通胀转为通缩。
 
  明年物价走势将如何呢?对这个问题,现在市场看法有比较大的分歧。有些观点认为通缩还会持续,因为国内消费需求并不强。而有的观点则认为,全球大放水应对新冠疫情,放了这么多票子后,明年海外有很大的通胀压力,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,通胀压力会向国内传导。
 
  笔者认为,明年国内并不存在着通胀基础,而海外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,拖累可能性更大。因此,现在担心通胀还为时尚早。
 
  CPI衡量的是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情况,它的走势由这些消费品和服务的供需来决定。新冠疫情发生前,国内消费品和服务领域,除了猪肉因遭受非洲猪瘟冲击而供给短缺外,整体是供过于求的。CPI同比回升基本由猪肉这一项贡献,剔除猪肉后,CPI通胀基本稳定,甚至面临着通缩压力。
 
  因此,可以把CPI统计里面包含的所有消费品和服务,分为猪肉和其它项,再逐一分析它们明年的价格走势。
 
  先来看猪肉项。国内猪肉消费比较稳定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全国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量在20千克左右,即使是生猪严重短缺的2019年,也有20.3公斤。
 
 
  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是供给因素,即生猪存栏规模。2018年国内开始出现非洲猪瘟,它高传染性、强致死率,使得国内生猪存栏快速下降。生猪短缺压力最大的时候是2019年三季度,当时全国生猪存栏同比降幅高达28.5%。
 
  但明年猪肉的供给压力要小很多。猪肉价格暴涨后,生猪养殖利润变得丰厚,自繁自养生猪的单头利润,在2019年11月达到了高点3079元,即使是存栏量上来、猪肉价格下跌后,现在也还有1642元。高利润的诱惑,加上各地出台了很多补贴生猪养殖的政策,2019年四季度生猪补栏开始加速。
 
  今年二季度,全国生猪存栏同比还是-2.2%,但到了三季度,就飙升到了20.7%。根据生猪5个月左右的养殖周期推算,今年三季度补栏的生猪,将从12月开始陆续出栏,届时猪肉供应压力将大为缓解。
 
  因此,2021年猪肉价格走势大方向是下降的,会明显拖累CPI同比,这跟2019-2020年有很大差别。
 
  再来看其它项。笔者认为,它供过于求的格局还会继续,2021年整体的趋势将是通缩。
 
  今年3月中下旬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,复工复产有序推进,5月份的时候生产就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。但终端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,恢复速度要慢得多,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当季GDP同比的拉动只有1.7个百分点,距离疫情前的3到4个百分点仍然有很大差距。
 
  制约国内消费恢复节奏的,除个别地区零星曝出确诊病例后对疫情的担忧仍在外,更重要的是疫情对企业和家庭等微观主体的冲击。疫情发生后众多中小企业停产停收,随之也开始向居民的收入端传导,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。尽管国内也出台了众多应对政策,但和欧美国家相比,国内的救济政策更多是偏向企业而不是给居民个人,政策力度也要小得多,消费券的发放规模在整个财政刺激里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这也是欧美国家是消费复苏快于生产,而中国刚好相反,是生产恢复快于消费的最主要原因。
 
 
  疫情发生前国内消费原本就表现低迷,疫情冲击让消费更加弱势,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。因此,尽管后续消费增速还有提高空间,但很难再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了,国内消费品和服务供过于求的格局在2021年还会持续,它对CPI通胀的影响整体偏拖累。
 
  在预判价格走势时,通常也会关注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。总的来看,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后,货币政策正在向常态化回归,货币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整体偏负面,即会拖累CPI通胀。
 
  疫情后全球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,美联储甚至在很短时间内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到零,并通过多种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流动性。中国央行也积极应对,两次下调MLF利率,并引导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的支持。今年10月M2同比和存量社融同比分别为10.5%、13.7%,较2019年12月的同比增速8.7%和10.7%都有很大提高。
 
  展望2021年,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,和今年相比大概率会收紧。今年信贷和社融激增,属于应对危机模式下的政策安排,本身就不具有持续性。经济稳步复苏后,自然会逐步收紧,向疫情前的常态回归。
 
  从金融防风险的角度,也能看出2021年货币和信贷政策易紧难松。国内各类刺激政策,成功让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的同时,也让全社会债务激增。中国社科院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,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实体部门的杠杆率为270.1%,和2019年末相比提高了24.7个百分点。后续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防风险压力,这需要偏紧的货币和信贷政策来配合。
 
  因此,货币和信贷最为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,它不会成为推升国内CPI通胀的因素,相反笔者认为拖累的概率会更大。
 
  最后来看下海外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。从国外CPI通胀直接向国内的传导、大宗商品和汇率计价因素这三个角度来展开分析。
 
  直接传导方面,不可否认,海外通胀预期在升温,尤其是美国的。主要原因是疫情后欧美等发达国家,通过失业救济金等形式,直接给居民部门发钱,消费受疫情的影响并不大。而生产恢复要慢得多,这导致产成品库存很快去化,后续面临着涨价压力。
 
  发达国家通胀压力,向国内传导的压力大吗?对这个问题,笔者比市场主流观点看得要乐观一些,认为发达国家通胀对中国的影响有限。
 
  一是推动CPI通胀的核心因素不同。发达国家CPI走势主要受服务消费的影响,而影响中国CPI的主要是食品,尤其是猪肉。决定因素的不同,使得历史上看,中美两国CPI同比的相关性并不高。
 
  二是11月以来,疫情取得进展的好消息不断。疫苗大范围使用后,全球复工复产都会加速,供需缺口将收窄,因此发达国家的CPI通胀,本身就不具备持续性。
 
  大宗商品方面,由于2021年全球经济仍难以完全恢复,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基础并不牢固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,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可能正在减弱,风险仍然非常高。
 
  对中国而言,进口大宗主要影响的是工业品价格,即PPI同比和国际大宗走势的相关性较高。对比中国的CPI和PPI历史数据,可以发现PPI向CPI传导的渠道并不通畅。原因是PPI的波动来源于上游的原材料,比如钢铁、煤炭这些,而CPI的波动主要来自于食品,两者的交集——工业消费品,价格波动很小。
 
  因此,2021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预计还会维持弱势。即使是遭受供给冲击,推动大宗商品涨价,通过PPI向国内CPI的风险也很小。
 
  计价因素方面,人民币快速升值,会给国内带来输入性的通缩压力。5月末开始,人民币经历了一轮快速升值,至今升值幅度接近9%。背后驱动因素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,以及全球央行大放水后中国央行采取了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。中国和海外疫情分化,决定了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会继续分化,人民币升值趋势并没有结束,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会变得便宜,它将拖累整体的物价水平。
 
  总结一下,2021年生猪供应压力将明显缓和,其它消费品和服务供过于求的格局继续。货币政策正在向常态化回归,发达国家CPI通胀压力向国内直接传导的风险可控,全球经济还在复苏中,大宗商品也不具备涨价基础。因此,国内CPI通胀的风险很小,而人民币快速升值相反还会带来输入性的通缩压力。
 
  关于税务师考试费用的讲解小编今天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,如果你还有别的疑问的话可以前往我们的税务师官网进行查询哦,小编会在里面及时税务师考试方面的信息的!
精选微服务
周雯瑶
风趣幽默通俗易懂针对性强
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,高级会计师、CPA、 CMA,高分通过高级会计师考试,在国家期刊发表多篇财务管理文章。
历年税务师习题
大纲解读
高频考点解析
精选课程
税务师思维导图